
白细胞增多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L。当白细胞计数高于 10.0×10?/L 时,一般认为存在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炎症、组织损伤、应激反应、恶性肿瘤、血液病等。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饱餐、情绪激动、高温或严寒等,也可能出现白细胞一过性增多,但通常为轻度升高且为暂时性。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白细胞增多的原因。
白细胞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性原因
1. 年龄:新生儿白细胞计数较高,可高达(15~30)×10?/L,通常在 3~4 天后降至 10×10?/L 左右。
2. 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下午较上午高。
3. 妊娠与分娩:孕妇白细胞正常范围一般为(5~12)×10?/L,孕晚期有时可达 15×10?/L 以上。
二、病理性原因
1. 感染: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肺炎、阑尾炎、胆囊炎等,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在早期白细胞总数可减少,但在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也可引起白细胞增多。
2. 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可导致白细胞增多。
3. 组织损伤: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肺梗死等,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4.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肺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增多,尤其是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5. 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导致白细胞异常增多。
6. 药物: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可引起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的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级
一、轻度增多
白细胞计数通常在(10~15)×10?/L。可能由轻微感染、轻度炎症、生理性因素如运动后、情绪激动等引起。一般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发热、乏力等表现。
二、中度增多
白细胞计数在(15~25)×10?/L。常见于较为明显的感染、中等程度的炎症反应、组织损伤等情况。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疼痛、局部红肿等症状,具体症状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重度增多
白细胞计数超过 25×10?/L。多提示严重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血液病等。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可能出现高热、严重的疼痛、出血倾向、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和积极治疗。
白细胞增多的类型主要根据不同白细胞种类的变化来判断: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
1.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等,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严重组织损伤:如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等。
急性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出血等
急性中毒:如代谢性酸中毒、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生物毒素中毒(如蛇毒等)。
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尤其是肿瘤晚期。
2.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还可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等。
2. 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血吸虫等感染。
3. 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4.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 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肠炎等。
2.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可增多。
4. 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等也可出现轻度增多。
四、淋巴细胞增多
1. 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等。
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2. 血液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 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前期。
白细胞增多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一、生理性白细胞增多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去除相关诱发因素后,白细胞计数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剧烈运动后休息一段时间,情绪激动平复后,白细胞计数通常会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白细胞增多
1.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根据感染的部位、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病毒感染:多数情况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发热时给予退热药物、多饮水、注意休息等。对于一些特定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可使用抗流感药物治疗。
寄生虫感染:使用相应的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等。
2. 炎症性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控制炎症反应。同时,针对不同的炎症性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风湿性关节炎需要抗风湿治疗。
3. 组织损伤:对损伤部位进行及时处理,如外伤进行清创缝合、骨折进行复位固定等。同时,预防感染,给予支持治疗促进组织修复
4. 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变化,防止出现白细胞过度减少或增多的并发症。
5. 血液病:如白血病等,需要进行专科治疗,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判断白细胞增多的程度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