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肌骨共减综合征——老龄“双人舞”
发布日期:2025-02-06 作者:老年医学科 李志华

俗话说肌骨不分家,最近在门诊上越来越多全身疼痛乏力患者,经过一系列常规生化检查,并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心电图正常,甚至肿瘤标记物无异常,为何患者仍痛苦不堪。我们来认识一下肌骨共减综合征。
肌骨共减综合征虽然在2022年才被命名,但在老年人群中已普遍存在。肌骨共减综合征主要因低骨密度(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肌肉质量、力量和/或功能能力下降(肌少症)的结合而定义。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肌骨共减综合征在老年人中发病高,男性在75岁以后的患病率为59.4%,女性也高达48.3%。地域间亦存在差异:亚洲患病率为21.6%,欧洲则为10.9%。
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主要与衰老相关,包括肌肉和骨骼的自然退化;继发性病因则涉及多种因素,如2型糖尿病、激素代谢异常(尤其是女性绝经后)、恶性疾病、肾脏或脑血管问题等。此外,长期卧床制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久坐)、营养不良和某些药物的使用(如糖皮质激素和抗抑郁药)也是重要的病因。 糖脂代谢紊乱、衰弱、营养不良、高龄和女性被确认为肌骨共减综合征的高风险因素。
治疗上,肌骨共减综合征的管理需要综合性的策略。首先,高危人群的评估是关键,包括跌倒风险、骨折风险和年龄等因素;其次,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尤其是渐进式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每周2-3次的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肌肉质量和功能。此外,充足的维生素D(推荐每天1000IU)、蛋白质(推荐每天1.2-1.5g/kg)以及钙质推荐(每天500-600mg/kg)增加日晒和肌醇的摄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虽然目前尚无专门批准用于治疗肌少症的药物,但一些骨骼健康补充剂和抗骨质疏松药物已被证明对肌肉减少有一定的帮助。例如,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可以改善肌肉质量和功能。地舒单抗和唑来膦酸等抗骨疏松药物也被发现可以减少跌倒的发生率,并改善骨密度和肌肉功能。
肌骨共减综合征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老年人患病率高;如有不能明确是否存在该情况的老年朋友,可以到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老年科门诊咨询,老年科门诊每周一、二全天。